- 十五種無明
- ﹝出鞞婆撤論﹞ 〔一、 根本無明〕, 謂從無始之際, 一念不覺, 長夜昏迷, 不了真理, 能生一切諸惑煩惱, 是為根本無明。 〔二、 枝末無明〕, 謂心、 心所法相應而起, 即有貪瞋慢疑見等煩惱, 是為枝末無明。 (心、 心所法者, 心即心王, 心所即受想行也。 ) 〔三、 共無明〕, 謂一切結使, 共相造作一切諸業, 是為共無明。 (結使者, 謂一切煩惱, 能纏縛驅使於人入於生死也。 ) 〔四、 不共無明〕, 謂第七識無別體相, 妄起染心, 障蔽無漏聖法, 恒不間斷, 是為不共無明。 (第七識, 即意識也。 無漏者, 謂不漏落生死也。 ) 〔五、 相應無明〕, 謂第七識, 恒與貪癡見慢四惑相應而起, 是為相應無明。 〔六、 不相應無明〕, 謂第七識, 不與餘識外緣麤顯之境相應, 是為不相應無明。 (麤顯之境者, 謂色等五塵之境也。 ) 〔七、 迷理無明〕, 謂根本無明, 障於中道之理, 不能顯發, 是為迷理無明。 〔八、 迷事無明〕, 謂見、 思煩惱障蔽生死之事, 不能出離, 是為迷事無明。 〔九、 獨頭無明〕, 謂妄覺之心, 不緣外境, 孤然生起, 生已增廣, 是為獨頭無明。 〔十、 俱行無明〕, 謂心、 心所法, 常相隨逐, 曾不捨離, 是為俱行無明。 〔十一、 覆業無明〕, 謂一切結使, 覆蔽諸業, 不令人知, 恐失名譽、 利養、 恭敬等, 是為覆業無明。 〔十二、 發業無明〕, 謂貪癡我見慢等, 悉能發生一切惡業, 是為發業無明。 〔十三、 種子、 子時無明〕, 種子者, 謂第八藏識, 含藏一切染淨種子也。 子時者, 子為十二時之首, 以喻藏識為諸識之首也。 蓋染習種子, 蘊在藏識之中, 未發顯時, 是為種子、 子時無明。 〔十四、 行業果無明〕, 謂於十二因緣中, 無明、 行、 愛、 取、 有, 五者, 煩惱是業因; 識等七者, 是苦果, 是為行業果無明。 (十二因緣者, 一無明、 二行、 三識、 四名色、 五六入、 六觸、 七受、 八愛、 九取、 十有、 十一生、 十二老死也。 ) 〔十五、 惑無明〕, 謂俱生分別及根本隨煩惱等惑, 是為惑無明。 (俱生分別者, 謂最初托胎, 一念之識, 與形俱生, 即有分別也。 根本隨煩惱者, 即前根本無明也。 )
Dictionary of Buddhist terms. 2013.